新中国建立后,有一些高级将领产生了享乐的思想,都选择了跟原配离婚,另觅新欢。不过,有一位开国中将却很特别,他跟原配离婚,竟然是因为原配主动提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位中将,名叫邓逸凡,广东梅州人。
常看历史客栈的朋友可能对“梅州”这个地方都有印象,在近代史上,广东是革命的高发地,很多革命元勋都是从广东走出来的,尤其是梅州,名将辈出,比如叶帅就是梅州人。
邓逸凡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也对革命充满了向往,在学生时期就加入了共青团,16岁时还因为宣传革命思想被通缉,被迫终止学业。
1929年,17岁的邓逸凡听说征兵,就去报了名,结果因为身材瘦小,被赶了出来。幸好一个连长经过,听邓逸凡的口音很熟悉,就把他叫去,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老乡,就把他留了下来。
一年后,那位连长升到了副营长,邓逸凡也升到了代理排长。有一次,他们所在的部队跟红军交上了火,副营长对他说,红军不是土匪,你们不用真打,就算当了俘虏也不用怕,红军优待俘虏。
其实邓逸凡很早就是共青团员了,自然对红军有所了解,因此,当两军交战的时候,邓逸凡没有指挥部下冲锋,而是选择了当“俘虏”。其实对邓逸凡来说,这是“归队”。
战后,朱德亲自对他们讲话,说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有想留下参加红军的,我们欢迎,不想留下的,我们也不强求,给发路费回家。
朱德话音刚落,邓逸凡就第一个举起了手,要求参加红军。他的部下们一看排长都愿意留下,自己还有什么犹豫的,于是都纷纷表示愿意留下。
因邓逸凡从小上学打下了很深的文化基础,从参加红军开始就担任秘书工作,抗战时期升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又担任华东野战军2纵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21军政治部主任等职,是我军非常优秀的政工干部。
在红军时期,有一件事不能不提。那是在长征时,邓逸凡因为背的东西太多,就向上级申请,自己只背司令部的作战资料,不用背枪。如果是平时,邓逸凡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无可厚非,但那个时候正是敏感时期,经常有受不了苦的红军战士中途逃跑,这个时候邓逸凡提出这样的要求,上级很自然地会认为他是想背着资料投敌,所以就派了几个人监视着他。
不过,让领导没想到的是,几天之后,被派去监视他的人都跑了,被监视的邓逸凡却一直都在队伍中。
这件事,充分证明了邓逸凡的意志之坚定,上级领导也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好了,介绍邓逸凡到此为止,该说说他被老婆主动提出离婚的故事了。
那是在1950年,越南还在法国的殖民统治下,胡志明向毛主席请求援助,毛主席就从四大野战军中挑选出一批精干将士,组成军事顾问团,团长是韦国清,副团长就是邓逸凡。
出发前,邓逸凡对妻子周志中说要离开一段时间,周志中可能受够了夫妻分离的痛苦,就哭着抱怨了一通,但也没多说什么。
两年后,1952年7月,邓逸凡回国探亲,没住多久又要回去,这次周志中受不了了,说:“你再去越南,我们就离婚!”
邓逸凡虽然也知道对不起妻子,但国家大事等着他去处理,他能怎么办?最后,邓逸凡无奈地接受了妻子的离婚要求,带着一张离婚协议书回到了越南。
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谴责周志中不深明大义,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不能一竿子打死。
后来,邓逸凡又跟一位北京协和医院的颜可彤结婚,邓将军也可以得到安慰了。
邓将军晚年自己种菜、种粮,自得其乐,于2004年9月3日去世,享年92岁高龄。
...世界之大真无奇有,说到离婚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基本是没有的,不像现在,不过今天编者说的却是另外一现像,开国上将的老婆要和他离婚,他就是苏振华将军。
苏振华湖南平江人。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团,改名苏振华。曾被选为连队士兵委员会委员长,参加过长沙战役。同年1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起在红5军任排长、连政治委员、团党总支书记、师经理处政治委员、红5师第13团政治委员。曾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因在作战中英勇顽强,负伤不下火线,被授予三等红星勋章。长征初期,率部参加攻克土城、娄山关、遵义城等战斗。后任红4师第12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到陕北后,参加直罗镇、东征战役。1936年6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因学习刻苦、成绩优良,被毛泽东称为“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型”
建国后,苏振华调离贵州,出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正当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将全部精力投人我国的海军建设时,和谐的家庭突然出现了裂缝,这是苏振华始料不及的。
这天,苏振华深入一个港湾调查研究后回家,孟玮为了一件不顺心的生活小事,与苏振华争吵起来。夫妻意见不合,这本是正常的,苏振华没有想到的是妻子竟突然提出离婚,而且她离婚的理由实在出人意料。孟玮说,她在抗日时,从河南家乡奔赴延安途中结识了一个男青年,给她许多关心和体贴,他们建立了感情,那位男青年现在还一直在等她,她想起来,感到很对不起他,所以决定离婚。
尽管妻子突然提出离婚以及不可思议的理由在苏振华的心里投下了阴影,他还是一如既往,真心地挚爱着妻子。然而到了1957年秋天,孟玮忽地不辞而别,单独住进了机关宿舍。1959年2月,他从苏联谈判回国后,见大势已去,才签了字。
1959年春节前夕,那是生活最艰苦的年代,苏振华从厨房里找到仅有的1个茄子和2个西红柿,吩咐女儿给孟玮送去。“文革”中,孟玮被“造反派”打成残疾,精神失常。苏振华在被整回京后做的首要的一件事,就是给两个女儿路费,叫她们快去探望在陕西“牛棚”里的母亲。
...众所周知,红安是一个很革命的地方,这里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诞生了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是我国有名的将军县。距离红安200公里外的咸宁,也同样是一块红色土地,今天我们要讲的开国上将黄永胜,就出生在这里。
黄永胜,原名黄叙钱,1910年出生,湖北咸宁人。他早年跟随罗荣桓在通城闹革命,后来参加了主席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随部队来到井冈山,由此开始了革命生涯。黄永胜作战英勇,很快在战斗中崭露头角,受到了主席的表扬。除此之外,主席还为他改名,由原来的“黄叙钱”改为“黄永胜”,希望他在以后的革命道路上永远胜利前进。
正如这个名字一样,黄永胜后来在革命年代打了很多胜仗,职务也是水涨船高,到解放战争结束后,他已经成为了正兵团级将领。1955年,黄永胜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后来官至解放军总参谋长,可谓是风光无比。
但可惜的是,老将军晚年走了弯路,一下跌入了谷底,不仅职务被撤销,还被判刑入狱。可话又说回来了,老将军毕竟是有功之臣,而且现在年龄又大了,组织上于是批准他保外就医,安置在青岛生活。
因为有组织上的关照,晚年的老将军衣食无忧,生活平静而安逸。1983年4月26日,老将军走完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终年73岁。那么老将军的妻子儿女,后来怎么样了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
虽然黄老将军生性风流,喜欢沾花惹草,但他这辈子却只有一位妻子项辉方。项辉方是一位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战争年代主要负责干部子女的教育工作。因为黄老将军喜欢沾花惹草,两人经常闹矛盾。后来老将军判刑入狱,项辉方便请求与他离婚,最终得到了批准。
项辉方与黄老将军离婚后,劳动一段时间就恢复了工作,并且后来受到重用,历任总参谋部办公室主任、军政大学办公室主任。2003年3月6日,项辉方去世,终年85岁。令人不解的是,虽然离婚了,但她最后还是与黄老将军合葬在湖北咸宁,这是项辉方老人的意愿,还是子女的主张,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黄老将军与项辉方育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一开始他们都跟随父亲的步伐,毕业后参军入伍。后来老将军出事了,他们就纷纷转业,离开了部队。其中长子黄春光,他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1973年转业,后来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黄春光下海经商,生意做得红火。
次子黄春明和幼子黄春义也是商人,改革开放时期下海做生意,事业有成的他们如今已经移居海外。三子黄春耀和其他兄弟不一样,他热衷于文艺,曾经搜集资料,写下了父亲的传记《军人永胜》。
至于黄老将军的两个女儿,一位名叫黄春萍,另一位是黄伟萍,如今依靠自己的努力,也都有了自己的事业,生活幸福美满。
...开国上将刘亚楼一辈子有过四任妻子,其中他的最后一个妻子比较特别,名叫翟云英,是一个中俄混血。翟云英的爸爸曾经参加过苏联红军,并在当地结识了纺织女工安娜,随后就生下了翟云英。
翟云英出生在莫斯科,但一年之后他就跟着父母回到了中国大连。好景不长的是,他的父亲因为参加反日行动被日本人打死。翟云英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
1945年的时候,刘亚楼在调动工作的途中路过了大连,大连市市长韩光就提出给他介绍一个对象,这个人就是翟云英。当时翟云英只有17岁,而刘亚楼已经35岁了,而且还离过三次婚,所以刘亚楼自己也觉得不太合适。但是翟云英的思想很超前,反而看上了刘亚楼。
因为刘亚楼在苏联生活过六年,俄语交流起来也非常流利,所以两个人共同语言很多。两个人有了感情之后,就在1947年劳动节结婚了。
1949年7月,距离全国解放已经不远,刘亚楼要去莫斯科工作,为筹备新中国的空军做准备。翟云英知道之后,就想跟着一起去莫斯科,因为莫斯科还有她的亲人,她想去寻亲。
结果刘亚楼当场就拒绝了,说自己是去工作,让翟云英别跟着添麻烦,他不会因私废公。翟云英没放弃,把自己的母亲搬了出来,刘亚楼不好直接驳斥长辈,就说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这么好,以后寻亲的机会多的是。岳母知道刘亚楼有苦衷,就没有再勉强。
周恩来听说了这件事,考虑到翟云英的父亲翟凤岐曾经是苏联红军,抗击日本侵略也有功,就特别批准了翟云英一起去苏联。但是这样刘亚楼还是要求翟云英低调,不能因为寻亲的事麻烦苏联方面。
所以翟云英在莫斯科只能自己寻亲,这无异于是大海捞针,但是刘亚楼一点忙都没有帮,他说自己是为国家办大事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家事去麻烦苏联的工作人员。所以关于寻亲的事翟云英最后也是无功而返。
建国之后刘亚楼因为工作需要还去了很多次莫斯科,但是每次去莫斯科刘亚楼都非常忙碌,根本没时间帮妻子寻亲。每次回家之后刘亚楼都会向岳母和妻子道歉,但他没有任何一次把自己的家事放在公事之前。
刘亚楼其实很爱自己的妻子,当时翟云英考上了上海华东医科大学,但她觉得刘亚楼需要照顾,就准备放弃学业。但是刘亚楼坚决不同意,说自己说不准哪天就出事了,翟云英还年轻,多学一点东西以后没了他也能生活下去。
因为积劳成疾,刘亚楼1965年就去世了。他在去世之前让翟云英改嫁,但是这一次轮到翟云英没有同意,她选择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抚养大。
...近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发生了一起命案,有两名女性疑似被人当街割喉,倒在了血泊当中,周围的居民都没有听到外面有任何争吵或者打斗的声音,出来之后就发现了现场一幕,大家也都被吓了一跳。
根据当地居民描述,事发当时,他们没有发现有任何异常,出来的时候就发现两名女性倒在地上,大家才赶紧帮忙报了警。居民称,这两名女性都是脖子的大动脉处被割破,在案发现场旁边还留有一把作案工具,匕首非常长。当场,两名女性不幸身亡。记者走访了解到,其中一名死者王某是海尾镇居民,年龄在26岁左右,另外,还有居民称,当时与王某和另外一名被害女子共同乘坐电动车的,还有王某的丈夫黄某成。
居民:听人说应该是感情纠纷,闹离婚,听说是那个男的坐在电动车后面,然后就从后面割那个女的喉咙。
接到群众报警后,当地警方迅速成立了调查小组,对该案件进行了侦查,最终警方确定犯罪嫌疑人为其中一名死者王某的丈夫黄某成,经过警方全力缉捕,当天晚上21:00,黄某成就被抓捕归案,目前该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嫌疑人黄某成今年27岁,和王某育有两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不过6岁。而据家人介绍,死者王某性格温和,这样的事情发生后,大家都感到十分痛惜。
根据王某的家属描述,王某常年在三亚打工,跟丈夫黄某曾属于分居的状态,这次回家是打算带着闺蜜到海尾镇来看看当地的风景,并且跟黄某成离婚的。事发当天,王某骑着电动车带着闺蜜以及黄某成准备去民政局办理离婚,不知为何在路上突然发生了变故,黄某成对他们两人下了毒手。
王某的大伯称:王某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从来不跟别人吵架,但是黄某成的性格并不好,晚上跟孩子一起睡觉时,经常半夜起来用手掐着孩子的脖子,让人差点喘不过气。经过这样几次之后,王某也感觉害怕了,于是跟对方商议离婚。
王某可能在死前都没有想过自己会被丈夫以这样的方式杀害,毕竟之前是没有一点征兆的,黄某也是心狠手辣,下手干净利落,众目睽睽之下就杀了两名成年女性。什么夫妻矛盾都可以解开,可是黄某却想不明白要杀人灭口,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之间有点矛盾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夫妻两人想要白头偕老,就必须要不断的磨合,只有将所有的菱角都磨干净,夫妻双方互相包容体谅才能够让婚姻走的更加长远。
但如果两个人真的过不下去了,也不必强求,离婚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对双方都好,放手既然成全了他人,也是成全自己。
不管怎样,念在夫妻昔日的情分都不应该大打出手,可是谁能想到就在最近有一名男子居然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以及妻子的闺蜜,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根据相关问题在12月11号报道得知,就在12月1号发生了一起令人心痛的悲剧。
这起案件发生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在事情发生的时候,一切如常,并没有什么异常,谁都没有料到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可是后来却有人发现有两名女性倒在地上。
大家发现这一情况之后,赶紧帮忙报警,根据当地居民的描述得知,这两名女子脖子上的大动脉处被割破,除此之外在案发现场的旁边还留有一把作案工具,匕首非常的长,而这两名女子不幸身亡。
据了解,这两名女子中其中一名女子姓王,我们称呼她为王某,她是海尾镇当地的居民,年龄大概是在26岁左右。
在事情发生的时候,王某还有另外一名女子,一起乘坐了一辆电动车,除此之外还有王某的丈夫黄某成。当地的居民称,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感情纠纷,黄某和王某闹离婚,当时黄某就坐在电动车的后面,突然从后面割那女子的喉咙。
警方在接到报警消息之后,对这起案件十分重视,立刻成立了调查小组对该案件进行调查,最终确定犯罪嫌疑人,是死者王某的丈夫黄某成。
在当天晚上的9点,黄某成被民警抓捕归案,目前该案件正在进一步的调查审理当中。
根据警方调查得知,黄某成今年27岁,他和死者王某有两个孩子,最大的孩子才6岁而已。
这件事情的发生让王某的家人十分心痛,谁能想到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
根据王某家属的说法,死者王某常年在三亚打工,和丈夫黄某成一直是分居的状态,她这次回家不仅是打算带着闺蜜来看看当地的风景,还打算和丈夫黄某离婚。
在事发当天,王某骑自电动车带着闺蜜还有丈夫正准备去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没有想到在路上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黄某成突然对两个人下毒手。
在王某的家人看来,王某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从来不和人吵架,但是黄某成的脾气一直不太好,甚至经常会在半夜用手掐着孩子的脖子,让孩子喘不过气。
正因如此,王某才会对黄某敬而远之,想要跟他离婚,可谁能想到她还没有和黄某成离婚,就已经被黄某成杀死了。
黄某成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免责声明: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稿。
...免责申明: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邮件发送至zhoutaodao@dg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