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高考都被父母视为孩子人生当中的关键节点,认为只要能在高考取得好成绩,孩子今后的人生将是一片坦途。为了把握这个节点,父母会尽可能减少对子女的干扰,其中甚至还包括了离婚。
今年的高考刚刚落幕,这本该是父母带着孩子庆祝的时候,但陈女士与丈夫却在商讨着离婚的事情。
其实早在去年年底,陈女士与丈夫就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情感裂缝,两人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这种行为显著影响了儿子的情绪,学习成绩也出现了大滑坡。
虽然那时候陈女士与丈夫都已经萌生了离婚的想法,但是为了孩子的学习着想,他们选择在高考结束以后再进行。从这以后,夫妻二人没有再起争执,但也很少聊天谈话。
很快,高考落下帷幕,将孩子接回家中以后,陈女士便告诉丈夫:"孩子高考完了,我们来谈谈离婚的事。"听到这句话,儿子的脸上没有惊讶的神情,但他还是哭着回到房里,并且连续好几天没有再理会自己的父母。
儿子的表现让陈女士夫妇有些担心,他们本以为此前的妥协能够换来儿子的理解,但没想到如今却变成这样。最终,夫妇二人决定,在调整好儿子的心态以前,暂时先将离婚一事搁置。
其实高考后谈离婚的现象并不罕见,很多父母都和陈女士夫妇有着相似的顾虑,觉得自己为了孩子的高考委曲求全,但这样一种"牺牲",真的就是对孩子的爱吗?
委曲求全真的是在爱孩子吗?
事实上,父母的这番"苦心",看似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在孩子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欺骗。不仅如此,这种欺骗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显著的伤害。
要知道,失败婚姻的最大受害者既不是男方也不是女方,而是尚且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
如果父母没有事先跟孩子商量离婚这件事,在孩子不知所以的情况下直接办理离婚手续,那么孩子将觉得自己得不到应有的信任,此后对于新家庭、新组织的融入速度都将显著下滑。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虽然阅历不及父母丰富,但是他们对于情绪的感知还是相当敏感的。父母是否恩爱他们完全可以体会出来。
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在高考完以后就能一夜长大,体会父母的感受。但实际上,在正式步入社会以前,孩子都还是在父母的荫蔽当中成长,所以他们并不能坦然接受父母离婚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觉得父母欺骗了自己,进而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
其实不论父母如何处理离婚事宜,都将或多或少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如果父母真的为了孩子考虑,那么就应该在夫妻关系的维护上面,多做一些努力。
维持夫妻关系和睦的方法
男女双方在结婚以后,必然会因为全新的生活压力而少了许多婚前的浪漫,对于这一点,双方都应该理性看待并予以理解。
此外,在枯燥的工作生活中,难免会因为一些负面情绪而导致夫妻之间起争执。这时候夫妇二人应该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给予彼此理解与包容,这样才能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吵闹。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夫妇而言,刚组建家庭时的生活很可能比较艰难,工作、生活上的巨大压力很可能引发诸多负面情绪。这时候,夫妇二人应该做到彼此搀扶、相互鼓励,一同渡过这个艰难的阶段。
当夫妇二人熬过了这段艰难时光以后,不仅能够获得幸福的生活,而且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固。
相较于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在结婚以后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出生而少了许多独处的机会,这将直接导致夫妻之间的单独交流少了许多。但不论维持何种关系,交流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为了确保婚姻质量始终如一,夫妇二人在婚后应该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必要的交流。这不仅能够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而且能够让彼此之间的负面情绪得到及时的排解与释放。
...随着社会的变化,现在离婚的家庭越来越多,离婚的过程中最不幸的是孩子,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你们了解吗?
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伯特早在80年代指出:“离婚是威胁着80年代儿童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危机之一。”这种家庭解体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在现实生活中,离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离婚而造成的子女在心理、道德行为上的问题,却不能被我们忽视。如果为人父母者,能从子女教育的角度出发,多花一些经历维护自己的婚姻,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也想一下孩子的发展,就会减少很多需要的补救措施。
一.离婚子女的心理变化与特征
1、他们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绪。
这些消极情绪必将作用于他们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他们与人交往相处能力的下降,结伴难度的增大。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多起因家庭父母离异,子女在情绪、情感上发生大的变化的事例。他们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以及离异后,表现出:胆小怕事、孤僻、易怒、走极端、不相信人等,这些行为和性格表现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师长、朋友的交往。
2、他们容易缺失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
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子女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和学习上的信心,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逆常表现,如易怒;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由于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反社会倾向与对立情绪比较严重等。正因为如此,原是优等生的学生相当比例由于家庭的父母的离异,使他们在生活态度和学习状态上,出现明显的下滑,甚至结识不良的社会分子,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他们容易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在个性塑造上,父母亲是子女的首任教师,而离异家庭带给子女的却是残缺不全的个性影响与教育,这样必将造成子女后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有的离异父母各自抱着补偿子女或者视子女是今后生活的包袱等心理来处理与子女的关系,致使子女在性格形成中,出现多种性格缺陷。
4、他们的心灵上受到的创伤有很长时间的持续性,难以平息和恢复。
我所接触到的高中阶段学生中,不少离异家庭的子女,父母是在他们读小学阶段就离异的,但当我问及他们的父母亲时,他们一般都是闪烁其词,不愿多谈父母和他(她)的家庭。这现象表明:父母离异的阴影,至今还在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为他们永久的一块不愿揭开的伤疤。
二.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
究竟父母离婚事件本身,是否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唯一因素?有研究者发现:父母离婚后包括孩子在内的新建立的家庭生活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父母离婚后,对孩子不出四种命运:
1、父母不再结婚,孩子归属于父亲,如此就是父亲归属下的单亲教养环境;
2、父母不在结婚,孩子归属于母亲,如此就是母亲归属下的单亲教养环境;
3、父母再婚,孩子归于父亲,如此就形成了孩子家有继母,外有生母的环境;
4、父母再婚,孩子归于母亲,如此就形成了孩子家有继父,外有生父的环境。
上述四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命运将不会相同,唯一可以希望的是,父母离婚后,能继续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当然这有很多困难。
其一,父母没有再婚,因为孩子的抚养费,探视权等问题,还会继续引起争执和矛盾,孩子有时就不能避免成为争斗,攻击的武器,就不易建立良好的单亲抚养环境。
其二,父母再婚,继父,继母的关系,在加上还可能出现的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兄弟姐妹关系,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关系。使孩子很难良好适应。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一定是有影响的。但是就影响而言,离婚本身并不是唯一因素,离婚后如何安排孩子的生活,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三、如何关爱孩子?
第一、离异家庭的父母亲应尽量避免在子女面前流露自己的反常情绪和行为。
夫妻离异,对离异双方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会带来双方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而子女,特别是年幼的子女,因其有很强的模仿性,加上在压抑的家庭中生活,会很快受父母的影响,导致其在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变化。因此,无论子女和离异后的哪一方生活,不要在子女面前说或者做一些过激的事情,以免伤及子女已经受到伤害的心灵,使他们更压抑,更消沉。离异家庭的父母亲应该做到的,是如何让子女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父母的行为,并接纳这个现实,从而使他们尽快的走出家庭离异的阴影。
第二、改善人际关系,矫正自卑等不良性格影响。
离异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单亲家庭中生活时间较长的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与孩子本身的自卑心理,及同伴可能的歧视有关。家长最好取得老师的帮助,使教师在获知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的特殊情况后,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鼓励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将这些离异家庭子女的注意力调整到学习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使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在家庭中缺失的关爱,在集体中得到补偿,让他们学会用学习和各项活动的喜悦来冲淡家庭离异的阴翳,走出心理阴影。增进他们与人的交往,克服他们的自卑、自抑等不良性格特征,发展健康的个性。学校教师还教育其他的学生不能歧视这些离异家庭子女,尽量减少其他学生在离异家庭子女面前谈论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以免使离异家庭子女触景生情,引起他们的伤感。同时,教师也应该利用一些恰当的机会,对这些离异家庭子女进行挫折适应能力的教育,鼓励这些离异家庭子女在逆境中成才,鼓励这些子女学会正确认识和接纳父母亲的行为,能够客观的理解父母,改变这些子女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观念,适时调整自我的心态,帮助他们自觉的走出心理的阴影。
第三、尽量减少、避免社会不良刺激对离婚家庭孩子的影响。
离婚家庭中的孩子,对外界的刺激感受性提高了,这既有可取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父母,老师可以利用可取的一面,采用正强化的方法,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增进同伴友谊,减少对不幸的回忆。
版权说明:来源|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并不以为离婚就是父母教育和人生的失败,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
无论是父母离异,或是亲人离世对于孩子来讲他们都是被动接受的,谁不希望自己有个美满的家庭?就像你希望有花不完的钱一样,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在某些方面你又何尝不是那个被人歧视的对象呢?
我们已经被生活虐的体无完肤了,又何必再互相伤害呢!
离婚,对离婚的双方来说,是一种互相解脱。
但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种近乎天空那样重要的东西——破裂了。
父母离异,使孩子不得不生活在一个不再完整的家庭里,这已经给孩子心里投下一层厚厚的阴影,而一些感情走向破裂的夫妻,往往出于自己的某种需要,则更加重了对孩子的伤害。
然而,有子女的夫妻离婚,不仅牵涉夫妻二人的利害,也直接危及子女。
父母离婚对子女的伤害是极大的,有人说,父母离异给子女造成的打击和痛苦,其严重程度仅次于亲人的死亡。
特别是对未成年子女的打击和伤害,尤为严重。
由于父母离婚,有的孩子在心理上产生病态,性格上发生扭曲;
有的无依无靠,被迫走上犯罪道路;
个别的孩子,视父母离婚为“世界末日的来临”,精神完全崩溃,甚至自杀,走上绝路。
因此,有子女的夫妻离婚的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人们心目中,「父母离婚」往往预示着一条痛苦扭曲的成长道路,比常人更需要努力避免人格偏差。
媒体报道和社交网络上,「出身单亲家庭」也不时成为话题人物的重要人设,足以为其异常行为、甚至犯罪活动提供深层次的解释。
非单亲家庭孩子的长辈可能会想,离异家庭的孩子内心会不健全。
他们认为,经历过婚姻破裂的父母,可能会将一些不成功的经验,或直接或间接地传输给孩子,导致孩子在处理婚恋问题上,行为出现偏差或者极端。
另外,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缺乏安全感、性格暴躁。
单亲家庭的孩子成年后离婚率更高。
离婚会传染,特别母女同离婚的概率很大,第一次婚姻不幸福的,第二次婚姻幸福的不多的。
这个观点,我是有部分认同,有部分不认同的。
有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内心不健全,父母把很多不程度经验直接或者间接地传输给了孩子,导致孩子在婚恋问题上出现偏差或者极端。
但是如果认为,全部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是这样的话,那就等于“所有的农民都是没文化的笨蛋”一样,都是给一个群体贴上了负面的标签,无视个人的独特性,以及后天的发展的可能性了。
孩子怕的不是不完整的家庭人数,而是不足够的爱。
在足够多、足够完整的爱里长大,是不是单亲家庭,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世界上最有成就的离异单亲母亲家庭/再婚重组家庭子女
社会公众应正确看待单亲家庭隔代教育,消除对它的不良歧视,给予单亲家庭及其子女以理解和适当的关爱,让这些孩子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另外,社会各界都应该对这个群体伸出援助之手,尽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氛围。
离婚只是在法律上结束了由夫妻和孩子组成的家庭,但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家庭仍然存在。
从孩子的视角来说,离婚发生之后,由父母和孩子所组成的家庭保存得越完整,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就会越小。
不去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
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
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家庭系统中缺席的角色会有人自动补缺,这个人往往是孩子或孩子中的一个。
如果母亲忙于事业,整天在外奔波,没有在妻子和母亲的位置上,那么由于母亲没有扮演好她的角色功能,家庭在亲密关系上就会出现空缺状态。
然而,家庭需要完整的婚姻,必须有人扮演跟父亲平等的角色来维持婚姻关系。
于是,女儿可能会自动“补位”,自动填补妈妈的位置,成为妈妈的“代理人”
有家长朋友抱怨说,与真正的单亲妈妈相比,“假性单亲妈妈”除了户口本上还有“丈夫”这一页,家庭收入还有来自丈夫的贡献外,其他可以说都没什么差别。
还有的妈妈形象地比喻说,丈夫们就像在家里挂了个号,然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出自由,只享受父亲的权利,而不履行父亲的义务。
“补位现象”在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中极为常见。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说,过度发展的补位现象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是一种心理创伤,“补位”同子女的“性心理的发育”和“人格面具”有较为直接的病理关系。
在中国的家庭里,通常是父亲没有在父亲的位置上待好,母亲没有在母亲的位置上待好,以至于孩子要去补位。
比如说当父亲缺席,母亲的情感无处依托,所以只能让孩子去承接、去补位,因为孩子是会无条件地去弥补父母之间的缝隙的。
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孩子会来“补位”。
一种是物理空间的隔离:父母的远离、去世、失踪等;
另一种是情感上的隔离:父母人还在,但孩子无法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常见的是爸爸缺失,妈妈和孩子过于亲密。
可能爸爸长期出差,不管不问,不仅不管孩子,连老婆都不管,只顾忙自己的事业或者别的什么。
妈妈很多情绪不能指望伴侣,很可能靠孩子来缓解。
一个家庭如果和谐,就是大家各归其位。
孩子对父母内心忠诚的冲突
在孩子的心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无条件地爱他们,认同他们,这就是对父母的忠诚。
然而,离婚后的父母往往成了一对路人或仇人,他们彼此否定或攻击。
夫妻离异以后,无论如何一定不要贬低对方,请一定要从内心去认可对方的优点,理解对方的生命状态和生活选择。
对方的优点在你的孩子身上你亦会看到遗传不是吗?
最关键的就是,孩子太需要这个事实:
“我的父母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不在一起生活,但是他们都是爱我的,我是源自于爱而来到这世上的生命。”
当父母一方要求自己反对另一方时,孩子就遇到了忠诚问题:
如果不反对另一方,就意味着背叛了要求的一方;如果反对另一方,就意味着背叛了被反对的一方。
不论怎么做,都注定要落得失败的结局。
这就使得孩子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中国人普遍认为父母离婚对孩子有害,甚至可能倾向于夸大这种危害,却容易忽视夫妻冲突对孩子的伤害。
完整家庭中的父母争吵,同样会对孩子产生全方位的负面影响。
父母争吵越多的家庭,孩子学业表现更差、学习压力更大、更不自信、患抑郁或心理疾患的风险越高。
。
离婚不等于你就是”坏妈妈”“坏爸爸”,
有一个前提要弄清,如果婚姻已经死亡,即使是无法平静的好好离婚也不能一直将这个糟糕的婚姻维持下去
——维持一个糟糕婚姻对孩子的伤害,仍然大于糟糕的离婚对孩子的伤害。
出自单亲家庭的优秀孩子有很多,由于早期的心理学研究是在离婚根本不被社会认同的时期进行的,只考察离婚家庭孩子的病理特征,如焦虑、攻击性、抑郁等症状,因此也只能得出“离婚有害”的结论。
单亲家庭的孩子可怜吗?
不,他们并不可怜,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七岁以前“小天使”七岁以后“讨人嫌”,在童年里无邪地撒着欢,只是父母分开了而已。
是否单亲其实并不是孩子是否优秀、是否快乐长大的关键。
一个健全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应该是拥有完整与足够的爱。
诸位“争取”离婚的父母,拜托了。
作者简介:小贤老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体会爱的老灵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三观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
重要的是:一个认真热爱生活的心理师
以有限文字,写无限可能
倡导以爱为本质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谛,生命的真意
...如果离婚已成事实,如何才能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呢?
10个策略,让爱依然圆满
李清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早教专家
文|李清霞
父母离异虽然可能会对孩子会带来较大影响,但是只要处理得当,依然能够让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奥巴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奥巴马的母亲在20世纪60年代和奥巴马的父亲结婚、怀孕、生子。3年后,老奥巴马要回到祖国肯尼亚,两人离婚。在奥巴马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和外祖父母,从未对“抛妻弃子”的老奥巴马有任何微词,而总是极力赞扬他的父亲:“聪明、幽默、自信”“你的爸爸能够应付任何情况,让每个人都喜欢上他”“你的爸爸为自己是黑人而感到自豪”。
可以看出,奥巴马的母亲之所以了不起,不只是她独自带大孩子,而是她的宽容。这种对孩子父亲的肯定,鼓励孩子与父亲建立亲密关系,对孩子对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和自信,无疑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从奥巴马的故事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离婚本身并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对于孩子而言,如果因为父母离异而让他失去一方的关爱,离婚自然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父母能在离婚后仍像朋友一样相处,并能妥善处理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中的琐碎问题等,那么离婚对孩子来说就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也就是说,离异对子女造成多大的伤害,父母处理方式和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情绪的稳定性以及调节自身情绪情感的能力对孩子产生着重大影响。如果父母带着不满、悲观、愤怒等情绪生活,极易传染到孩子身上,造成“二次伤害”。因此,离婚或危机中的父母双方,尤其是母亲,如果感觉到内心有强烈的恨意或委屈,要警惕将这种怨恨转移给孩子。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父母离婚,孩子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还会反应在一些行为或与人交往上。例如,小一点的孩子会出现尿床,大一点的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如果孩子变得爱哭泣,一定要多给他温暖的拥抱,理解、接受他悲伤的情绪,并鼓励他尽可能分享出来他的感受,不要对孩子说“要坚强,不能哭”“你是大孩子了,不能哭”之类的话。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绘画、音乐、运动等途径来帮助他释放。
当父母决定要分开时,应当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告知他们未来的变化,当然需要跳过部分不好的细节,例如“爸爸妈妈不住在一起了”。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分开并不是因为他的缘故,爸爸妈妈非常爱他,都不会离开他。
父母即便分开,双方也应该理性地看待离婚这件事。父母虽然离婚了,但与孩子的关系永远不会变。任何一方都不要阻止对方与孩子相见,并尽量提供宽松环境,让孩子能够与对方继续相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对他的爱并没有改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还应该和对方交换意见,制订一定的计划,两人同时参与孩子的教育。
父母搬出去住的一方应事先告诉孩子自己将搬到什么地方去,接下来的日子如何生活等。和孩子约定看望他们、陪他们玩耍的时间、地点等。同时,还应告诉孩子,尽管父母中有一方不能与他一起居住了,但是仍会一如既往地爱他。与孩子生活的一方应当为另一方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孩子和另一方取得联系,如孩子取得进步时,应鼓励孩子给另一方打电话。
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诋毁对方,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或讨论他的抚养问题,更加不要迫使他选择立场。不要问孩子诸如“你是跟着爸爸还是跟着妈妈?”“你觉得是爸爸的错还是妈妈的错?”之类的话。还是要尽量树立好爸爸或者好妈妈的形象,如果实在做不到,可以少提对方。
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某一性别角色的教育是常常遇到的问题。这时,可以求助于亲戚、朋友等,弥补在某一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比如,如果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儿子,可以鼓励孩子多和舅舅、表哥、外公等角色共处,甚至可以报一些武术、跆拳道的训练班,让孩子感受具有男性特点的教育。
父母分开之后,孩子往往容易心情压抑,性格内向,不愿意社交。家长应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以培养其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通过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开朗、活泼,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有些敏感的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感情的日渐淡漠,这种闷在心里的情绪会在日常生活的反常行为表现出来,比如,特别容易愤怒,出现很强的攻击性等。当父母发现孩子表现异常时,应专心倾听孩子的话。更重要的是,尽量不要将刚离婚后的伤心、易怒等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应该采取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对孩子解释清楚父母现在的关系。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无需将细节和盘托出。
很多人在与伴侣分开之后,情感和观念上会出现变化,导致在教育方式上也会出现极端现象。
1
一种是过分溺爱型
父母常常觉得家庭不完整会给孩子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产生补偿心理,在物质或其他要求上处处满足孩子,容易让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特点。
2
另一种是放任型
有的父亲或母亲离异后,心情郁闷,继而对孩子也日益冷淡,甚至将孩子视为再婚的障碍物,因而采用放任自流的教育态度,容易让宝宝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产生行为上的偏离。
总之,智慧地处理离婚影响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照。父母乐观、坚强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是给孩子最大的保护;父母能真诚、宽容地对待另一方,也是对孩子是最好的情感启蒙。
误区
完整家庭才有完整的爱
很多人认为,家庭完整很重要,即便夫妻关系糟糕,只要还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而没有离婚,就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殊不知,不离婚但夫妻感情糟糕对孩子的伤害,与离婚处理不当对孩子的伤害是同等级别的。貌合神离的婚姻,虚伪空洞的感情,只会让孩子看到对生活的将就和敷衍,体会到情感上的无奈与无力。如果夫妻关系长期冷漠、紧张,甚至是充满敌意的,那么孩子则会生活在一个冰冷、恐惧、紧张的世界里,心灵上的负面影响显然不言而喻。
...免责申明: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邮件发送至zhoutaodao@dg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