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铃、铃…………”一个急促的电话声,打破了午间的平静。6月16日下午一点左右,一个来自浙江的电话让同州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忙碌起来。
电话那边是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话语间带着抽噎声。她说她是照着小区门口的法律服务便民公示栏上的电话打过来的。王所长一听便表明了身份询问她有什么可以帮助的。她说她和她家属都是江津人,一起来平昌打工的,可是今年4月发生了不幸,他丈夫在工地务工时,不慎从电动启动轱辘上掉下,导致腰部和双腿等多处骨折。经过两个月的救治,现在已经出院暂时住在工棚里,说到这她又泣不成声。王所长一边安抚该女士的情绪,一边告诉她希望她能够来司法所里,当面为其提供法律服务。
该女士在她的儿子陪同下来到同州司法所。女士在哭泣声中道明,她和他丈夫都姓张,都已年过五旬,现在想要回家疗养,可是就后续的治疗费用以及工伤赔偿金额却一直和工程负责人谈不拢,导致此事陷入僵局,她和伤者现在只能临时居住在工地的工棚里。然而因为夏季到来工地条件有限,同时又因是外来务工所以在平昌举目无亲,伤者因而得不到很好的调养。面对这样的情况,张女士和他的儿子心急如焚,但又求助无门。正当束手无策绝望的时候,张贴在路边的法律服务便民公示栏让他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上边的电话。
通过谈话我们了解到,其实在整件事情中,工程用人单位不是想逃脱责任,医疗费用也能及时缴纳,只是在伤者在赔偿款项上产生分歧而造成事情一直无法妥善解决。司法所工作人员看着伤者的病情疗养刻不容缓,于是及时联系到用人单位,向他们宣传了相关法律政策和补偿标准,并明确告知用人单位,如果调解不能达成,将向劳动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几天来,同州司法所工作人员通过讲事实摆证据、以法说理、以情动人,几经波折,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协议: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伤者各项赔偿费用共计52.6万元。事后,张女士和他的儿子激动的握着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手热泪盈眶的说:“谢谢你们在我们无助绝望的时候,让我们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谢谢你们的帮助,谢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法律服务便民卡和法律服务便民公示栏的发放和张贴作为快速、直接、高效的法律服务通道,是连接群众,解决群众迫切困难的重要桥梁。畅通了群众寻求法律援助的渠道,能够更有效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州司法所自3月份以来,在辖区张贴30余个公告栏,发放4000余张便民卡,回答群众咨询百余件,成功调解纠纷7件,形成了一套便捷高效地“一站式”工作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这种“一站式”的服务,需要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像张女士这样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惠泽!
...免责申明: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邮件发送至zhoutaodao@dgg.net。